閱讀《醉翁亭記》,完成問題。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炯住?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疽摇?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丙】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A
A.漸聞水聲 | 雞犬相聞 | 聞雞起舞 |
B.臨溪而漁 | 把酒臨風 | 雙喜臨門 |
C.往來不絕 | 來此絕境 | 聰明絕頂 |
D.水落而石出 | 呼爾而與之 | 不約而同 |
【乙】
【乙】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翻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間的自然風光。
理解:這句話點出醉翁之“醉”的深意,作者陶醉于滁州的自然美景中,可見他雖遭貶謫卻能寄情山水,心境恬然。
【乙】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翻譯:早上去往山中,傍晚回到家里,一天中的景色不同,游玩的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理解:這句話是對上文“山水之樂”的收束,作者一日之內(nèi)遍賞山間四時之景,獲得無盡的樂趣,心情非常愉悅。
【丙】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翻譯:山間的野味野菜,雜七雜八地擺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宴席啊。
理解:這句話寫太守宴席上的菜肴雖然都是就地取材,卻豐盛而充滿野趣,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更是別有滋味。
(3)古往今來,很多心系民生的官員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擁戴。閱讀下面兩則材料,說說歐陽修為官有哪些愛民之舉。
【材料一】
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抱,構(gòu)小亭于泉側(cè),又理其傍為教場,時集州兵、弓手,閱其習射,以警饑年之盜,間亦與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寵①示芍藥十種,豈勝欣荷②!山民雖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見州人靚裝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為春游。自此得與郡人共樂,實出厚賜也。
(節(jié)選自《與韓忠獻王書》③)【材料二】
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④?;騿枺骸盀檎捄?,而事不弛廢,何也?”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政事弛廢,而民受其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br />(節(jié)選自《宋史?歐陽修傳》)注:①[辱寵]謙辭,屈辱身份來寵愛。②[荷]承受恩惠。③[韓忠獻王]即韓琦,慶歷新政的主持者之一,與歐陽修聲氣相投。這是一封答謝韓琦送來芍藥花的回信,寫此信時歐陽修40歲,始號“醉翁”。④[民便之]百姓感到安逸。
【答案】A;【乙】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11/18 4:0:1組卷:336引用:4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兩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小石城山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②。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③;其旁,出堡塢④,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⑤,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笔嵌?,余未信之。
(注釋)①黃茅嶺:在湖南零陵縣城西面。②垠:邊界,盡頭。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墻。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塢(bǎowù):村落外邊,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衛(wèi)。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現(xiàn)在的黃河中下游一帶。⑦夷狄:古代漢族統(tǒng)治階級對中原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侮辱性稱呼,這里指偏遠地區(qū)。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帶是古代楚國的南部。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
②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③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BA-->
④良久乃已
(2)請用“/”給文中劃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其 氣 之 靈 不 為 偉 人 而 獨 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以其境過清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潭西南而望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C.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輟耕之壟上 D.不可知其源 其真無馬邪
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②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
(5)請對“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句子進行品析。
(6)《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都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而寫的作品,這兩篇短文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發(fā)布:2024/12/26 22:0:1組卷:49引用:2難度:0.3 -
2.閱讀以下詩文,回答問題。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br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歸園田居》其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1)上面詩文的作者陶淵明是
(2)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芳草鮮美:新鮮美好
B.尋病終:尋找
C.晨興理荒穢:雜草
D.帶月荷鋤歸:背、扛
(3)上文第二段寫漁人見到一個美好的世界,請說說,“美好”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4)本文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描繪了令人神往的亦真亦幻的桃花源。文中哪幾處敘述讓人感覺這個地方宛若真實的存在?
(5)人生要有“愿”,正因有“愿”,生命才有了獨特的滋味。如何理解上面詩文中作者的“愿”?請結(jié)合詩文內(nèi)容談?wù)劇?/h2>發(fā)布:2024/12/26 20:30:2組卷:31引用:2難度:0.3 -
3.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②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豐樂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③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子游也。因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注釋】①明年:第二年。②顧:向四周看。③幸:慶幸。④因為本:于是就根據(jù)。⑤道:稱道。
(1)翻譯下面加點詞語的含義。
①峰回路轉(zhuǎn):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修既治滁之明年:
④四時之景: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3)選出下面對甲、乙兩段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
A.甲段中“環(huán)滁皆山也”從大處著筆,簡練而形象地寫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兩段中“名之者”“山水之樂……修之來此”的三個“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兩段均寫到了“四時之景”,但各自描繪的景物特征有比較大的差異。
D.甲、乙兩段所表達的主旨大相徑庭。
(4)結(jié)合乙段的具體內(nèi)容,說說歐陽修取名“豐樂亭”的深刻用意。發(fā)布:2024/12/27 3:0:1組卷:7引用:2難度:0.5
相關(guān)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