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選段一: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br />(《論語?顏淵》)選段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禮記?大學(xué)》)選段三: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惺撬亩硕灾^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孫丑上》)選段四: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①,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②遠(yuǎn)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yuǎn)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yuǎn)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③,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④,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yuǎn)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⑤;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禮記?中庸》)注:①為:治理。經(jīng):常,綱常,準(zhǔn)則。②柔:懷柔,使歸順。③時使:在不誤農(nóng)時的情況下役使百姓。薄斂:減輕賦稅。④既廩稱事:發(fā)給與其業(yè)績相稱的糧食作為俸祿。既,通“餼”,稻米。稱,符合。⑤跲(jiá):絆倒,引申為不順暢。
(1)下列選段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A
A.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 歸:歸順 |
B.致知在格物 | 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 |
C.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 怵惕:驚駭、恐懼 |
D.博學(xué)之,審問之 | 審:詳盡 |
B
B
A.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B.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C.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D.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3)下列對選段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B
A.選段一中孔子要顏淵從眼、耳、口等方面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即從小事入手,使內(nèi)心修為逐步達(dá)到莊嚴(yán)、誠敬的境界。
B.選段二中運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邏輯,提出“八目”,將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四條側(cè)重外顯行為,后四條專注心性修養(yǎng)。
C.選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從而推導(dǎo)“仁政”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D.選段四中指出治理天下國家大凡有九條準(zhǔn)則,分別是修養(yǎng)德行、尊重賢人、親愛親族、敬重大臣、體貼眾臣、愛民如子、招集各種工匠、優(yōu)待邊遠(yuǎn)異族、安撫四方的諸侯。
(4)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
②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③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老子》)
(5)《論語》以“仁、道、君子、禮、恕”等為核心概念;《大學(xué)》提出“大人之學(xué)”目標(biāo)是“三綱”,實現(xiàn)途徑為“八目”;《孟子》主張人生來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認(rèn)為,需持續(xù)培養(yǎng)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義禮智勇。請結(jié)合選段,分析它們觀點的共同之處。
【答案】A;B;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quán)屬菁優(yōu)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書面同意,不得復(fù)制發(fā)布。
發(fā)布:2024/9/26 10:0:2組卷:4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狄仁杰論
蘇轍 母后臨朝,據(jù)人君之地而私其親。有志之士,將欲正之,?;疾豢恕h呂后欲王諸呂,王陵以高帝舊約爭之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背之不可?!毖噪m直,不見省。陵幸而不死,亦廢不用。唐武后廢廬陵王而立豫王①。豫王雖在位,未嘗省天下事。徐敬業(yè)為之起兵于外,裴炎爭之于內(nèi),皆不旋踵為戮,何者?位尊權(quán)重,臣下無所奈何,勢必至此也?;莸壑鲆玻惼铰爮埍俳?,封王諸呂,呂后安之。故平與周勃得執(zhí)將相之柄,以伺其間。周勃得入北軍左袒一呼,而呂氏以亡。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狄仁杰雖為宰相而未嘗一言,及后欲以三思為太子,仁杰乃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頃匈奴犯邊,陛下使三思募士,逾月不及千人,及使廬陵王不旬即得五萬人。今欲立嗣,非廬陵不可?!焙笈T議。久之,復(fù)召問曰:“朕數(shù)夢雙陸不勝,何也?”對曰:“雙陸不勝,無子也。意者天以此儆陛下耶。文皇帝身蹈鋒刃,百戰(zhàn)以有天下,傳之子孫。先帝寢疾,詔陛下監(jiān)國,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余年矣。又欲以三思為后,且母子與姑侄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血食于太廟。三思立廟,無祔姑之禮?!焙蟾形?,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于房州而立之。
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陳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與國俱全。惟呂后無子,親止于侄,故沒身而后變。武后有子,母子之愛,人情之所同,故老而自復(fù)。由此觀之,陳、狄之所以成功者,皆以緩得之也。然廬陵既立,而張易之、昌宗未去。仁杰猶置之不問,復(fù)授之張柬之,俟其惡稔而后取。老氏有言:“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倍弥?。
(選自《四庫全書?歷代名賢確論》)【注】①廬陵王即唐中宗李顯,豫王即唐睿宗李旦,二人皆為武則天所生。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B.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C.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D.豫王既立/武后革命稱帝/追尊祖考/封王子弟/戕殺天下/豪俊志得氣滿/以為武氏有泰山之安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袒,古代儀禮,露出左臂。太尉周勃謀誅諸呂,行令軍中說:“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避娭薪宰筇弧:髞砉芷o(hù)一方叫“左袒”。
B.雙陸,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子分黑白,雙方各持十五子相博。
C.文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初謚文皇帝,后加謚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太宗是他的年號。
D.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殺牲取血以祭,故稱;也指用于祭祀的食品。古代常常以“血食”指代國家命脈的延續(xù)。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處在當(dāng)時復(fù)雜政治局勢中,狄仁杰謹(jǐn)慎以對。對于立嗣一事,他先是不置可否,后借機從母子親情的角度說服武后立其子李顯為嗣。
B.匈奴侵犯邊境時,武則天讓武三思募兵超過一月卻不到一千人,而讓廬陵王募兵不到十天就得到五萬人,由此可見,當(dāng)時的民心是順應(yīng)李唐王朝的。
C.廬陵王被立為太子后,武后勢力還未鏟除,狄仁杰授意張柬之處理,等到武后的罪惡到達(dá)極點然后才處置。
D.選文將唐代狄仁杰如何應(yīng)對武則天,與漢代朝臣如何應(yīng)對呂后,進(jìn)行并舉論證,形成正反對比,突出了狄仁杰的政治智慧。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徐敬業(yè)為之起兵于外,裴炎爭之于內(nèi),皆不旋踵為戮,何者?
②蓋王陵、裴炎迎禍亂之鋒,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廢則死。
(5)文末引用老子《道德經(jīng)》中的話語,作出“二公得之矣”的結(jié)論。請結(jié)合選文簡要說明作者為何得出這一結(jié)論。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4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是故呂尚聘而天下知商將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
齊景公問于孔子曰:“秦穆公其國小,處僻而霸,何也?”對曰:“其國小而志大,雖處僻而其政中,其舉果,其謀和,其令不偷。親舉五段大夫(注:指百里奚)于系縲之中,與之語三日而授之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霸則小矣?!?br /> 齊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于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恒公,故有管仲;今恒公在此,則車下之臣盡管仲也?!?br /> 周公攝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執(zhí)贊所師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見者四十九人,時進(jìn)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dāng)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
衛(wèi)君問于田讓曰:“寡人封侯盡千里之地,賞賜盡御府繒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讓對曰:“君之賞賜,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誅罰,不可以理避也;猶舉杖而呼狗,張弓而祝雞矣;雖有香餌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br />(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B.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C.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D.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遠(yuǎn)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賢/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垂榮名者”與“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兩句中的“垂”字含義不同。
B.“其舉果”與“汝不果來”(《祭十二郎文》)兩句中的“果”字含義不同。
C.“雖王可也”與“雖無風(fēng),亦浪涌”(《過小孤山大孤山》)兩句中的“雖”含義相同。
D.“周公攝天子位七年”與“攝乎大國之間”(《論語?先進(jìn)》)兩句中的“攝”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景公向孔子詢問秦穆公國小地僻卻能稱霸的原因,孔子認(rèn)為穆公志向遠(yuǎn)大,為政恰當(dāng),能在囚犯中選拔并重用百里奚,像他這樣做都可以稱王了,何況稱霸。
B.齊景公感嘆當(dāng)年桓公憑借八百輛兵車稱霸諸侯,而如今自己兵車超過桓公卻不敢長久呆在岐堤,是因為沒有管仲。弦章指出君明則臣忠,有桓公才有管仲。
C.周公非常禮賢下士,曾多次攜帶禮物去拜見平民百姓,按時舉薦賢才,親自教導(dǎo)士人,假如周公傲慢而且吝嗇,那么前來投奔的賢士就會少得多。
D.衛(wèi)君覺得自己封賞非常大方,可賢士仍不來,有點想不通。田讓認(rèn)為他公私不分,獎賞不能憑功獲得,處罰不能靠理避開,必然受到傷害,所以賢士不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齊秦之必霸也,豈特船乘哉!
②茍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發(fā)布:2025/1/1 4:30:2組卷:2引用:1難度:0.6 -
3.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松風(fēng)閣記
[明]劉基
雨、風(fēng)、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無形而有聲,惟風(fēng)亦然。
風(fēng)不能自為聲,附于物而有聲,非若雷之怒號,訇磕于虛無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為聲,故其聲一隨于物:大小清濁,可喜可愕,悉隨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駭膽而驚心。故獨于草木為宜。
而草木之中,葉之大者,其聲窒;葉之槁者,其聲悲;葉之弱者,其聲懦而不揚。是故宜于風(fēng)者莫如松。
蓋松之為物,干挺而枝樛(jiū),葉細(xì)而條長,離奇而巃嵸②,瀟灑而扶疏,鬖髿③(sān suō)而玲瓏。故風(fēng)之過之,不壅不激,疏通暢達(dá),有自然之音;故聽之可以解煩黷,滌昏穢,曠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遙太空,與造化游。宜乎適意山林之士,樂之而不能違也。
金雞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幾百年矣。微風(fēng)拂之,聲如暗泉颯颯走石瀨;稍大,則如奏雅樂;其大風(fēng)至,則如揚波濤,又如振鼓,隱隱有節(jié)奏。
方舟上人④為閣其下,而名之曰松風(fēng)之閣。予嘗過而止之,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yuǎn)。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觀于松可以適吾目,聽于松可以適吾耳,偃蹇而優(yōu)游,逍遙而相羊,無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樂,可以永日,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⑤?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無所定,而于是閣不能忘情,故將與上人別而書此以為之記。時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強壯有力的樣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樣子。③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葉散亂貌。④方舟上人:法號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傳》:許由耕于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于潁水濱?!妒酚洝罚何渫跻哑揭髞y,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瀟灑而扶疏 扶疏:枝葉殘落貌 B. 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無外物以汩其心 汩:擾亂,干擾 D. 蓋雖在山林,而去人不遠(yuǎn) 去:距離
A.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B.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C.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D. 土石屃赑雖附之/不能為/聲谷虛而大/其聲雄以厲/水蕩而柔/其聲洶以豗。
(3)下列各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寫雨、露、雷是為了襯托風(fēng)無形有聲、附物為聲。風(fēng)的聲音是一直附著于其它物體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寫風(fēng)吹它物之聲令人“駭膽而驚心”,次寫草木之聲令人不快,最后寫松風(fēng)之聲令人“曠神怡情”,層層推進(jìn),井然有序。
C.第五段連用四個比喻,筆墨簡練,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金雞峰三松隨風(fēng)勢由弱而強,其聲亦隨之變化萬端的特征,令人如臨其境。
D.本文描繪了松風(fēng)閣的獨特風(fēng)聲,抒發(fā)了對山間美景的鐘愛之情,表達(dá)了融入自然、追求寧靜生活但并不消極避世的意愿。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予嘗過而止之,洋洋乎若將留而忘歸焉。
譯文:
②又何必濯潁水而以為高,登首陽而以為清也哉?
譯文:發(fā)布:2025/1/1 2:30:1組卷:10引用:3難度:0.7
相關(guān)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