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9 7:0:2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題。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淵源和特點。認清中國文化的淵源與特點,才能認清中西文化的差別,從而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保持應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認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國漢字的最早起源與祭祀、巫術、占卜有關,代表了人與天、地、神靈的溝通。一畫開天,二分陰陽,三為天、地、人,漢字體現(xiàn)的這種神圣性,實際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國的漢字文化一脈相承。漢字從甲骨文、金文、演變到楷書、宋體,前后相繼又特色鮮明;從李斯的小篆到許慎的《說文解字》,從畢昇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國文字、文化的演變有非常清晰的傳承譜系。中國漢字成千上萬,它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有自身的規(guī)律性。漢字雖以象形造字開始,但絕大多數是形聲字,既表音又表義;漢字結構有左右、上下、內外之分,但都有一個中心,都是一個四四方方的方塊字。同時,作為書寫性文化,漢字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的藝術個性與審美情趣。真、草、隸、篆、行,五體變化,氣韻生動。書法家的一筆一畫,結構章法,都有情感和個性因素在里邊。中國漢字還具有地域性特點。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齊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獲得了多樣的統(tǒng)一性,這種方言和漢字加強了人們的交往,促進了人們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來,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喪失了應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認知,他們認為中國文化落后于西方,應該廢除漢字走拼音化道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就有人過激地主張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倡導文字改革,即推行簡化字、推廣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出發(fā)點是好的,但事實上,這兩項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國漢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筆者認為,漢字扎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個性。與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種“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義三位一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簡明、最形象、最豐富的一種文字體系。況且,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歷史,歷來注重對外來文化的吸收,這種吸收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通過翻譯融入中國文化,實現(xiàn)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如我們的許多日常用語,如世界、平等、相對、清規(guī)戒律等都來自佛教用語。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漢字與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誰優(yōu)誰劣、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個性和文化特點的同時,相互學習、借鑒,共同發(fā)展的問題。正如《禮記?中庸》講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論語?子路》講的“君子和而不同”。
(節(jié)選自汪振軍《漢字傳承與國家文化安全》)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漢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術、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B.中國漢字因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為共同的文字表述獲得了多樣的統(tǒng)一性。
C.在筆者看來,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倡導兩項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結尾提及《禮記》《論語》中的名言,意在說明漢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首先總述自己的觀點,然后以“漢字文化”為例,逐層深入地展開論證。
B.文章具體闡述文字的淵源和特點,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進行對比做好鋪墊。
C.文章在論證中列舉了人們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錯誤認識,矛頭直指外來文化。
D.文章結尾與開篇緊密呼應,并具體闡述了漢字走自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認清了本國文化的淵源與特點,就能在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B.漢字被稱為世界最簡明、形象、豐富的文字體系,其主要因素是形聲字占絕大部分。
C.漢字有左右、上下、內外之分,但都有一個中心,可見漢字具有對稱、平衡等特點。
D.中國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學習、借鑒,但是要以保持本國文化的個性和特點為前提。組卷:350引用:13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國家廣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國人更習慣聚餐。其實,中國人一開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記》所載的“鴻門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劉邦一行登門拜會,項羽留劉邦等人吃飯,席間,項羽、范增、項伯、劉邦、張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場景。如果他們幾個人圍著一個桌子吃飯,項莊也就不可能通過舞劍的方式去殺劉邦了,因為那樣做項羽也會有危險。
不僅史書記載如此,大量考古發(fā)掘出土的實物也證明是這樣的。山東諸城出土的前涼“髡刑圖”畫像磚,體現(xiàn)了漢代人用餐的場景。
中國人早期實行分餐制,與家具的形制有關。中國一開始沒有椅子、桌子這樣的家具,人們通常席地而坐。將杯盤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衛(wèi)生也不雅觀,于是吃飯時通常還有一種食案,只是它比較低矮。在漢墓中出土過一幅《宴飲觀舞圖》壁畫,表現(xiàn)的是人們就餐的場景,圖中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小食案,這種小食案其實就是食盤的變形。
魏晉以后,各民族之間加快了交流與融合,受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人們的服飾、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許多革新,進而影響到用餐的形式。與漢人傳統(tǒng)服飾不同,少數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緊身、圓領、開衩等特點而更適合活動,在用餐時不容易碰翻杯盤,也不容易沾上油污。至少在東漢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經傳到內地,受到上層社會的喜愛?!逗鬂h書》記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京城中‘貴戚皆競為之’”。
穿著越來越緊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們用餐時無疑會感到更舒服。這時,如果仍采取以前的那種分餐制形式,就需要在每個人面前放一張桌子,每個人坐一把椅子,不僅浪費家具,而且室內空間不足夠大的話也難以擺開,于是人們逐漸聚攏到一張桌子上吃飯,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轉變。這種情形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發(fā)生了。
由分餐制向聚餐制轉變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除了服飾、家具、食器等方面革新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外,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也是原因之一。魏晉以后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儒家學說受到玄學等思想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等級、禮制等觀念有逐漸淡化的傾向,用餐形式更趨向實用化,其所承載的禮教色彩有所減弱,這也影響到社會習俗的變革。
(摘編自陳忠?!斗植椭圃谥袊糯难葑儭罚?/bdo>材料二:
中國人的飲食方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進程。很長時間以來,圍桌共食已成為普遍習慣,也是一種文化符號。筷子是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符號,逢年過節(jié)親朋好友聚會,許多人都習慣以彼此夾菜的方式表達情感。圍桌共食中來回“穿梭”著筷子,這種場景雖然傳遞著情誼,但卻極大增加了病菌傳播的風險。
形成新興的餐桌文化,離不開多方協(xié)作共同努力。首先是政府要積極進行正面引導宣傳。杭州建德市制作公筷公勺地方標準,并制作“前端金色、后端綠色,尾部標注有地域文化品牌”的公筷供全市使用,取得了良好成果。面對關系到公眾衛(wèi)生安全的“小事”,政府要拿出實際行動積極作為。再者是餐飲企業(yè)要成為分餐而食的推動者。根據《餐飲業(yè)分餐制設施條件與服務規(guī)范》,各個餐飲企業(yè)要踐行企業(yè)責任,在設施條件、服務規(guī)范、衛(wèi)生條件等方面嚴格把關,為大眾創(chuàng)造分餐飲食的基礎設施條件,并引導人們養(yǎng)成正確的飲食觀念。
多一雙公筷、一個公勺,多一份放心安心。公筷、公勺用起來,分餐進食搞起來,這些文明小節(jié)將為廣大市民的健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每一位市民都可以從自己做起,通過每個人的努力,讓“公筷意識”深入人心,讓“分餐進食”成為文明標配,養(yǎng)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徹底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
(摘編自薛正文《公筷公勺分餐進食引領文明餐桌新“食”尚》)
材料三:
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唾液是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之一。除了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外,合餐很可能成為肝炎、傷寒、痢疾等多種疾病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媒介。數據顯示,成人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高達60%。倡導分餐制不但在疫情期間更安全、衛(wèi)生,在平時也更符合健康生活的理念。
但傳統(tǒng)觀念較難改變、圍餐更熱鬧、中餐適合合餐等是一些網民不愿分餐的主要原因。還有聲音表示,推行家庭分餐制比推行聚會分餐制遇到的阻力和困難更大。有建議指出,在疫情的影響下,餐飲企業(yè)和單位食堂可以率先實行分餐制,社會上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力度,從服務到理念,提高公眾對分餐制的接受度,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個人和家庭,養(yǎng)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摘編自韓冰玉《浙江走進公筷新“食”代》)(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鴻門宴”上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因為項莊擔心通過舞劍的方式去殺劉邦會給項羽帶來危險。
B.中國的分餐制歷史悠久,至少在漢代人們就采用了分餐制的形式,后來受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才發(fā)生了改變。
C.與分餐制相比,聚餐制更實用,可以減少使用家具,節(jié)約室內空間,并且讓人不必顧忌傳統(tǒng)的等級、禮制等觀念。
D.傳統(tǒng)觀念較難改變、圍餐更熱鬧、中餐適合合餐等原因造成了一些網民認為推行家庭分餐制將遇到很大的阻力和困難。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后漢書》記載,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京城中‘貴戚皆競為之’”,由此可知漢靈帝是聚餐制的積極推動者。
B.文章用直觀性強的漢墓室磚畫《宴飲圖》表明魏晉時期分餐制向聚餐制悄悄轉變的觀點,極具說服力。
C.一種新的用餐習慣、用餐文明禮儀的形成需要一個漸變的過程,因此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的推廣也需要有耐心。
D.當前圍桌共食是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這一生活方式雖然有助于情感的交流與溝通,卻增加了病菌傳播的風險。
(3)結合以上材料,簡要分析當前應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組卷:2引用:8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解讀涼州 ①離開蘭州,我乘上汽車,直奔武威--古稱涼州的邊塞名城。時值陽春四月,我離開故城濟南時已是春色釅釅、綠意沸騰了,而這里卻是一派邊塞景象:左邊是霸氣粗豪的祁連山,白雪冠頂,滲透出一縷縷凜凜寒氣;右邊是雄渾蒼莽的龍首山,呈現(xiàn)出一抹冷漠的灰黃。看不見山泉流水,聽不見鶯歌燕語,稀稀落落的村莊里偶爾傳來一兩聲雞鳴犬吠,傳遞出一縷生命的氣息。天地間一片曠達的靜寂,一片枯澀的靜寂。
②汽車穿行在河西走廊,歷史的密碼從時間隧道里蹦跳出來,撲落在大腦的屏幕上……
③兩千多年前,張騫途經古涼州,出使西域,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以河西走廊為核心的古涼州地帶便成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西亞的重要通道。在這條歷史通道上,作為絲路重鎮(zhèn)的武威,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無數的歷史變遷和美好夢想的時空流轉,而歷史變遷中沉淀孕育的涼州文化,成為絲路文化融匯的結晶和典范。
④秦漢之際,匈奴在中國北方崛起,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景帝,數十年間沒有力量與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親政策,以緩和邊境危急。到了漢武帝時,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決心要開疆拓土,疏通絲綢之路,連續(xù)派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出擊河西走廊。驃騎將軍霍去病首戰(zhàn)告捷,一舉擊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領河西走廊東端。為了紀念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此戰(zhàn)場被命名為武威。漢武帝在河西走廊開設郡縣,武威郡即涼州刺史的治所,這樣,武威便有了涼州的別稱。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渾割據。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與西北少數民族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大都是以涼州為根據地進行的。整整一個唐朝,在絲綢之路上進行了上百次的大戰(zhàn)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繼,為開拓這條人類文化的運河、中西友誼之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⑥在唐朝國力極度強盛時,西域諸國與大唐的關系進入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水乳交融的階段,涼州作為河西走廊的橋頭堡,自然也達到了繁華鼎盛時期。那時,涼州的知名度極高,僅次于都城長安。涼州詞、涼州樂、涼州伎舞,風靡全國。溫子升描述當時涼州的繁華景象:“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庇纱丝梢娛⑻茣r期這西北邊塞重鎮(zhèn)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蔥蘢的畫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總是要飄曳著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渙、王維、高適、岑參、李益……多少詩人鐘情涼州,用生命和卓越才華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流韻千古的涼州詞,讓涼州這座邊塞小城在唐詩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形象。
⑧在涼州活動時間最長的是高適和岑參。高適二十歲時在長安求仕不遇,經人舉薦混了個縣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級。“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辭職,投奔河西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書記,駐守涼州。涼州雖然沒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煙柳畫舫,但這里邊風浩浩,大漠茫茫,山嶺峻拔,戈壁曠大,他在這里度過一段充滿審美體驗的浪漫人生。無獨有偶,岑參也是二十歲時到長安求仕不遇,“詩賦滿書囊,胡為在戰(zhàn)場?”滿腹詩書,經天緯地,在京都卻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徑,投筆從戎,仗劍出塞?!帮L蕭蕭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腸堪斷”,“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這首《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寫出了涼州的繁華,胡人云集,琵琶聲喧。書劍飄零的詩人,在前線與老友相會,熱酒冷夢,吟誦如潮。這不是江南才子的淺斟低吟,而是軍旅詩人的狂飲浪醉。也只有邊塞重邑涼州,那邊月凄清、風沙蕭蕭、戰(zhàn)馬嘶鳴的大景象,大氛圍,才能釀就這一腔豪邁悲壯的詩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尋尋覓覓。青磚斑駁的鳩摩羅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門鐘樓,出土銅奔馬的擂臺,氣宇軒昂古樹千章的孔廟,還有稀世珍寶的西夏碑【2】……邊塞古城仍保留著一角靜謐和肅穆,展示著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頭,觸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樓、綠樹、寬街、闊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館、網吧、舞廳,人影飄動,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橫沖直撞,卻不聞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廳里傳來舞曲強烈刺人的節(jié)奏,卻不見涼州樂伎婀娜優(yōu)雅的舞姿,沒有涼州曲的悲怨蒼涼,沒有涼州詞的雄沉宏闊,更沒有“此時秋月滿關山,何處關山無此曲”的場景。一切遠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歷史撕下來深深地埋葬在時間的泥土里,它還能萌發(fā)出新的故事、新的傳奇嗎?
(11)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滿天晶瑩閃爍的星斗,裹著寂寞裹著孤獨的祁連山,依然呈現(xiàn)出狂飆卷瀾般的雄姿,莊嚴、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貴地矗立著,平靜而肅穆,從容而大度。望著遠處隱隱的長城、烽燧、垛堞,還有身后的邊城,我肅然起敬。感謝武威,感謝古涼州,我應該脫帽叩首。是涼州這個偉大的支撐點,支撐著漢唐歷史的一頁蒼穹,支撐起中華民族一個輝煌的時代。涼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誰能像你一樣既有鏃矢如雨、戰(zhàn)馬長嘯的戰(zhàn)爭畫卷,又有洶涌的詩情、滂沛的樂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間的至大至剛的浪漫主義情懷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注釋】:【1】鳩摩羅什:東晉時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龜茲國,曾在涼州生活17年,弘揚佛法?!?】西夏碑:即“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是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涼州大云寺。
(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唐時同西北民族的征戰(zhàn),護衛(wèi)了國家西北邊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涼州文化的發(fā)展。
B.鼎盛時期的涼州知名度極高,既是有“橋頭堡”作用的邊塞重鎮(zhèn),又是瑰麗的詩詞歌舞之城。
C.詩人們鐘愛涼州,因為這里景致雄渾闊大,激發(fā)他們吟詠出大境界、大悲壯,一吐胸中塊壘。
D.時代的變遷已經改變了涼州的面貌,作者認為武威已經很難再創(chuàng)造出新的故事、新的傳奇。
(2)請結合第①段加點的詞語,賞析文章開頭部分景物描寫的作用。
(3)請結合全文內容,概括“涼州文化”的內涵并做簡要解說。組卷:3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人人都會焦慮,生活中處處可見焦慮。焦慮是一種自然反應,它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狀態(tài)而非性格缺陷。①組卷:2引用:8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網友感慨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取自中國古代傳說,弘揚傳統(tǒng)文化,表達中國人“奔月”的決心;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承載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美好寓意,實現(xiàn)“地月傳書”。
不僅是航天,那些大國重器的名字都充滿詩意。行星探測任務“天問”,源于屈原長詩《天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創(chuàng)新永無止境;自主研發(fā)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北斗”,北斗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指路明燈;大型多用途運輸機“鯤鵬”,源自中國神話神鳥,寓意巨大無比、力大無窮;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上天為鯤鵬,入海為蛟龍”,各取一字,寓意水陸兩棲。這就是中國人的浪漫!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請結合材料和自己的體驗,談談認識,闡釋觀點。要求:立意自定,不得抄襲,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學校、姓名等信息。組卷:10引用:6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