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湖南省邵陽二中高二(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2/10 21:0:1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
材料一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觀念上都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的社會地位的享受,就是貴為天子的君主,也不應該一味地貪圖享樂?!渡袝?五子之歌》:“訓有之,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卑讶A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地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秶Z?楚語上》:“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這是倡導樸實之美的最基本的經濟的和政治的原因,與此同時,傳統(tǒng)美學觀也就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了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摘編自魏家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的絢麗之美》) 材料二
在高歌民族復興的今天,怎樣認識中國文化傳統(tǒng),是我們的重大課題。因為體大,自然思紛;為求其真,仁智之見,我們都應該研究。歷覽前賢著述,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特質。
和而不同,厚德載物。重視人與自然之間,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所謂“天人合一”是經過區(qū)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觀念上形成了“協(xié)和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善于化解對立,主張仁愛、和為貴。
剛健自強,生生不息?!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學習,以“剛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中國人因此而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獨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
仁義至上,人格獨立。我們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守正不阿,氣節(jié)凜然,甚至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擁戴;保民、養(yǎng)民是人君的最大職責。
整體把握,辯證思維。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征,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反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后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等關系的對立與平衡。
經世務實,戒奢以儉。我國有經世務實,強調知行合一,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致用,反對空談高調。尊重勞動,倡導勤儉節(jié)約,力戒驕奢淫逸,鄙視不勞而獲。
中國文化精神的這些特質可以成為中國夢的文化底蘊,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文化基礎。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可以作創(chuàng)造性的現代轉化。例如中國古代的社會理想,或者說中國夢,代表話語應是《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br /> 這是儒家所設想的遠古時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夢想,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
兩千多年來,平民子弟通過宗族祠堂與家庭教育世代傳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價值仍然是仁愛、孝慈、正直、忠信。百姓接受并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忠臣義士的故事和蒙學讀物、族譜家訓、民諺民謠中的廉潔勤儉、與人為善等觀念,如《三字經》《千字文》以及“四書”中的一些內容。這些價值通過唱戲的、說書的,通過家人鄉(xiāng)親口耳相傳,逐漸在民間扎根。
(摘編自郭齊勇《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 材料三
信息化、數字化既給傳統(tǒng)文化的生存發(fā)展帶來威脅,也為其重煥生機提供契機。為什么從前人們喜歡看戲,現在不喜歡呢?這變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力量。在信息、交通都不發(fā)達,文化娛樂活動匱乏時,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礎上的傳統(tǒng)文化,得以較好地傳承發(fā)展。隨著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進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后,地域色彩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面臨巨大沖擊,當人們打開智能手機,就可以觀看電影、電視、視頻時,很多人就不愿意走進劇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劇種了。傳統(tǒng)戲劇如此,其他領域和門類的傳統(tǒng)文化亦然。但是,信息化、數字化是一種技術力量。它們打破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獲取知音。如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從2014年登陸好萊塢杜比劇院后熱度一直不減。這種蘊藏著強烈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碼、原汁原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同的文化語境里被認同、被贊嘆,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編自封壽炎《數字時代,傳統(tǒng)文化如何保護傳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人們強調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
B.中國文化體大思紛,我們應當充分研究諸多前人觀點,才能較為完整地總結出其精神特質。
C.“天人合一”是區(qū)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強調順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國思維具有整體觀與陰陽觀,其內涵有相同性,都主張內在的聯(lián)系性、系統(tǒng)性與平衡性。
(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強調民為邦本,“民為貴,君為輕”,民與君的關系恰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B.傳統(tǒng)美學觀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它就將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C.中國夢是以中國文化精神為底蘊的,“天下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會基礎。
D.《三字經》《千字文》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蒙學讀物,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核心載體。
(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
A.文化本身也是一種信息,信息越發(fā)達,文化傳播也就越廣泛。
B.傳統(tǒng)文化要在網絡文化時代持續(xù)發(fā)展壯大,就必須有所創(chuàng)新。
C.在數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會彼此沖擊,形成干擾。
D.一個民族保存著還是拋棄了自己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是它將要強盛或者衰落的標志。
(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
(5)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傳承傳統(tǒng)文化?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194難度:0.6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趙樹理
白云崗公社大磨嶺大隊有個教練組,任務是教初參加農業(yè)生產的人學技術,兩個做活質量最高的老農民當教師,陳秉正兼任組長,王新春兼任副組長。組員是流動的,經常分配在各小隊。
組長陳秉正已經是七十六歲的老人了,按一般慣例,這樣大歲數的人本來早就該不參加主要勞動,可是這老頭身體特別強健,在年輕時候一個人可以抵一個半人做活;如今雖說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還有點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規(guī)格,而且要教架勢。因為規(guī)則太多,徒弟們記著這樣忘了那樣,有時候腰太直了,有時候步子亂了,有時候下鋤沒有計劃……陳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著這一個,招呼著那一個,也常常隨時打斷他們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們練架勢練得累了,老組長陳秉正便讓他們休息一陣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邊溝岸上教徒弟們種田地的副組長王新春過來閑談一會。陳秉正一見王新春就伸出手來和他握手,王新春卻常是縮回手去躲開。王新春比陳秉正小十來歲,和陳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為被他握住就像被鉗子夾住那樣疼。
陳秉正的手確實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頭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頭都展不直,里外都是繭皮,圓圈的指頭肚兒都像半個蠶繭上安了個指甲,整個看來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對周圍的青年人說:“沒有那兩只手,咱們現在種的這塊地恐怕還是荒坡哩!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們現在的大隊長父子倆一攫頭一攫頭剜開、一條堰一條堰壘起來的?!?br /> 一次,有個年輕人練架勢練得不耐煩了,說:“怨不得我們學不會,誰讓我們沒有長那樣一雙手哩!”陳秉正一本正經地說:“是叫你們學成我這手,不是叫你們長成我這手!不是開山,我這手也長不成這樣;不過上輩人把山都開了,以后又要機械化了,你們的手也用不著再長成這樣了!”
陳老人雖然不希望別人的手長成那樣,可是他對他自己已經長成那樣的一雙手,仍然覺著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陳秉正老漢家里的收入也豐裕起來了。兒孫們?yōu)榱吮Wo老人那雙勞苦功高的手,給他買了一雙毛線手套,他接過來一看說:“這雙手可還沒有享過這個福!”向手上試著套了一套,巴掌不夠寬,指頭也太細、太長,勉強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撐成方的了,指頭的部分下半截都撐粗了一點,上半截卻都還有個空尖兒。兒子陳滿紅說:“慢慢用著就合適了!”老人帶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說:“還好!”說罷,脫下來交給滿紅媳婦說:“暫且給我放過去吧!”兒媳婦也說:“爹!你就帶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說:“戴上它搬石頭不利落!”說著就放下走了。
以后別的活兒又陸續(xù)接上來——鍘干草、出羊圈、窖蘿卜、捶玉米……哪一種活兒也不好戴著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還有一雙手套。
一天,白云崗有個物資交流會。滿紅媳婦勸老人說:“現在這些雜活計又不用您教多少技術,您還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應了。老人換了一件新棉襖,用新腰帶束住腰。滿紅媳婦說:“這回可帶上您的手套吧!”說著把手套給他拿出來,他帶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崗,逛了半條街,剛走過公社門口,看見山貨部新運來一車桑杈,售貨員忙著正往車下搬。這東西在這地方已經二年不見了,不論哪個隊原有的都不夠用。他以為機會不可錯過。轉眼工夫,就來了十來個人,每人拿著一柄看;見買杈的越來越多,他把手套卸下來往懷里一裝,胡亂搶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別人拿完了。他付了錢,把杈捆起來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崗村。一出了村,他覺人也不擠了、路也寬敞了,這才伸手到懷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籃子和桑杈,解開腰帶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見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丟在山貨部里了。他想:“丟就丟了吧!拿上它也沒有多少戴它的時候!”可是走了不幾步,就又想到“孩子們好心好意給買上了,丟了連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對不起他們”,這才又扭回頭來重新返回白云崗物資交流大會上的山貨部來。幸而售貨員早已給他拾起來放在賬桌上,見他來找就還了他。
隔了好久,陳秉正老人又被評選為本年的勞動模范,要到縣里去出席勞模大會。他除換上新棉襖和新腰帶外,又把他的手套帶上。
會議一共開三天半,老人又是聽報告、又是準備發(fā)言,和大家一樣忙個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聽罷了縣委的總結報告,才算了結了一宗事。下午吃過午飯,人們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帶,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間。他住的招待所因為剛剛裝修完,院子還來不及清理。院里有兩截剩余木料礙著路,他總覺著不太順當。他想:“把它轉過一邊不就好走了嗎?”他把手套卸下來放在階臺上,就來動手轉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發(fā)現手套又丟了。“算了,不找它了!這手套對我也沒多大用處!”老人干脆放棄了。后來還是招待所的員工幫他找到,洗干凈還給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換過衣服之后便把手套還給兒媳婦說:“這副手套還給你們吧!我這雙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文本二
我也曾寫過一些篇小說,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讀到趙樹理同志的小說,我總得到一些啟發(fā),學到一些竅門兒。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滿心歡喜,情不自禁地想寫出點個人的體會。
作品文字極為樸素嚴整,相當細致地描寫了不少農村勞動的經驗,這些經驗非久住農村而又熱愛耕作的人不會寫出。不過,假若不拿一雙手套貫串起來,恐怕就顯著瑣碎一些。這雙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聯(lián)綴起來,有起有落,頗為巧妙。事情本來不相干,而設法用一條線穿上,就顯出些藝術的手段。我看得出:樹理同志知道多少關于老農陳秉正的事,假若他高興,他可以寫一大本《老農陳秉正傳》??墒?,他只由手套寫到老人的手。有了這雙手,我們也就看見陳老人的最可愛的性格與品質。這也就夠了,既不需要手套,也無須寫一本傳記。不過是一雙手啊,可是創(chuàng)造世界的不是別的,而的的確確是仗著這么一雙手。這篇作品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大題小作,篇幅不長,而意義很大。
(摘編自老舍《讀<套不住的手>》,有刪改)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通過對一個飽經滄桑老農民手的真切描繪,刻畫出一位農業(yè)生產技術、思想覺悟都很高的農民形象。
B.小說的語言既質樸平易又生動幽默,如“真像用樹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語化很明顯,達到了通俗化和藝術化高度統(tǒng)一。
C.小說情節(jié)可分為兩個部分,先集中刻畫陳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講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對前者的延伸。
D.小說通過對像陳秉正這樣的勞動人民的贊美,謳歌了他們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品質,間接批判了當時社會上一些歧視勞動的現象。
(2)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樹理在創(chuàng)作上特別注重從農村生活和勞作中選取題材,語言生動活潑又通俗易懂,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體現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
B.老舍認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對陳秉正老人的手進行特寫,以小見大,比《老農陳秉正傳》的藝術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構思巧妙,老舍贊其以“手套”串聯(lián)情節(jié),故事有起有落,讓人意識到:這是一雙普通農民的手,也是一雙不平凡的手。
D.標題“套不住的手”,讓讀者對這雙手產生“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3)趙樹理是如何刻畫陳秉正這一人物形象的,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4)老舍讀趙樹理的小說,總能“學到一些竅門兒”。請結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竅門兒”。組卷:62引用:35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17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肅宗乾元元年冬十二月,平盧節(jié)度使王玄志薨,上遣中使往撫慰將士,且就察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jié)。高麗人李懷玉為裨將,殺玄志之子,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朝廷因以希逸為節(jié)度副使。節(jié)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
臣光曰:肅宗遭唐中衰,幸而復國,是宜正上下之禮以綱紀四方。而偷取一時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將帥,統(tǒng)藩維,國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無問賢不肖,惟其所欲與者則授之。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然則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亂之生也,庸有極乎!且夫有國家者,賞善而誅惡,故為善者勸,為惡者懲。賞以勸惡,惡其何所不至乎!《書》云:“遠乃猷?!笨鬃釉唬骸叭藷o遠慮,必有近憂?!?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為天下之政而專事姑息,其憂患可勝校乎!由是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茍得間則攻而族之;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茍得間則掩而屠之;爭務先發(fā),以逞其志,非有相保養(yǎng)為俱利久存之計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跡其厲階,肇于此矣。蓋古者治軍必本于禮,故晉文公城濮之戰(zhàn),見其師少長有禮,知其可用。今唐治軍而不顧禮,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太祖始制軍法,使以階級相承,小有違犯,咸伏斧質。是以上下有敘,令行禁止,四征不庭,無思不服,宇內乂安,兆民允殖,以迄于今,皆由治軍以禮故也。豈非詒謀之遠哉!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藩鎮(zhèn)連兵》)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B.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C.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D.自是之后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薨,《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不祿,士曰卒,庶人曰死”。
B.裨將,副將,民間俗語“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中的“皮匠”起初的用詞就是“裨將”。
C.《書》,又稱《尚書》書經》,儒家五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D.太祖,作為廟號時多用于追尊王朝創(chuàng)立基業(yè)者,如趙匡胤為宋太祖、朱元璋為明太祖。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麗人李懷玉殺了王玄志的兒子,推舉侯希逸為平盧軍使,朝廷依從他,節(jié)度使由軍中將領士兵自行廢立,就是從此時開始。
B.司馬光認為,如果爵祿廢置、殺生予奪都不是出于皇帝本人,而是出于臣下,權力下移,就會導致動亂滋生蔓延,沒有盡頭。
C.司馬光認為互相愛護保養(yǎng)是君主與臣下避免互相爭斗殺害、獲得互利和長久生存的有效之法,引用晉文公的例子證明了這一點。
D.司馬光認為宋朝能夠承接天命,得益于宋太祖制定軍法,使軍隊懂得以尊卑上下的禮法來處事,從而四方歸服、天下太平安定。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且夫有國家者,賞善而誅惡,故為善者勸,為惡者懲。
②為天下之政而專事姑息,其憂患可勝校乎!
(5)司馬光認為唐肅宗的哪些行為導致了后面禍亂的相繼發(fā)生?組卷:22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于是我把目光轉向大自然,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我才開始領略到真正的美。它像是挾有萬鈞之力的迅電,從天而降,使你震驚而懾服;它又像潤物無聲的細雨,點點滴滴,使你溫潤而青春;它又像和煦宜人的息風,絲絲續(xù)縷,使你平和而詩意。它時而顯得這樣美麗,時而又像是一場夢。它似乎無所不在,卻又這樣難以捕捉。
為了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美,我曾經長途跋涉,不惜辛勞。我曾站在泰山之巔,迎著凜冽的家風,苦苦地等待著朝陽。我也曾漫步在月光下的西子湖畔,夜闌人靜,仰望那深不可測的星空。長江三峽的雄偉奇觀令我贊嘆,陽朔山水的空靈飄渺使我迷醉。在尼亞加拉,萬馬奔騰傾瀉而下的大瀑布使我在驚心動魄狀態(tài)下感受到大自然偉大力量的美;在那玻利,寧靜的碧海和旖旎的風光把我?guī)нM了夢幻般的世界。我曾在西奈的荒漠里欣賞到“大漠孤煙直”的蒼涼之美,也曾在新英格蘭連綿數百里的染紅了的楓林中領略到“紅于二月花”的美景。
但是,大自然之是不一定要這樣費力去尋找,只要你是有心人,就能在似乎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美——一條無名的小溪,一叢帶著朝露的野花,沐浴在陽光下的原野,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晚霞,有時同樣能給予你非凡的美的享受。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可改寫成:“它既可以使你震驚而懾服,又可以使你溫潤而青春、平和而詩意?!睆恼Z義上看兩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組卷:0引用:1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以聲辯聲,不如以無聲辯聲。以言辯言,不如以無言辯言。
——林語堂 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
——馬丁?路德?金 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荀子》 請結合上述材料,以“發(fā)聲與沉默”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7引用:2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