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10/8 2: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新舊交替之際,“舊”文字與“新”文字往往出現混用的情況,還未習慣“新”文學的文人寫出的作品往往是文白交雜的。徐志摩的詩歌雖有時也文白交雜,但其文字賦予詩歌的“音樂性”卻是獨一無二的?!霸姷撵`魂是音樂的,所以詩最重音節(jié)。”關于分析新月派或者徐志摩詩作音樂性的作品已經數不勝數,單看聲音這一點,徐志摩的詩歌的確還殘留著古典詩歌中平仄的痕跡。徐志摩是從“舊”文學過渡來的文人,他非常清楚古文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以至于后來在短短數年的留學期間,能有如此巨大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蛟S是康橋的柔波給予了他創(chuàng)作的性靈,但自幼培養(yǎng)出來的扎實功底以及其自身的言語天賦才是幫助徐志摩登頂詩壇的主要推動力。
          詩歌與音律自是一家,節(jié)奏與音樂性促成了詩歌的歌詠特質。在胡適提出“我手寫我口”的時期,詩歌散文化已經發(fā)展成全民性質的文化運動,對新文學的憧憬與嘗試的興奮之情并未沖昏新月派的頭腦,他們仍堅守詩歌的部分傳統,那便是格律。格律即詩歌的音樂性問題,對此,李丹認為,“詩歌語言的音樂性是使其區(qū)別于日常語言的一個關鍵問題”。聞一多曾經將詩歌的節(jié)奏命名為格律:“詩之所以能激發(fā)情感,完全在它的節(jié)奏;節(jié)奏便是格律?!彪m然這個主張是聞一多提出的,但是“三美”主張詮釋得最好的卻是徐志摩。
          不知從何時起,徐志摩的詩歌被貼上“音樂美”的標簽。卞之琳對其有此評價,“最大的藝術特色,是富于音樂性(節(jié)奏感以至旋律感)”。商務印書館刊出的《徐志摩全集?詩歌卷》收錄了徐志摩不同時期的詩歌192首。其中,就詩行形式來說,“參差建行”的詩歌一共有87首。黑格爾曾說,“音樂和建筑最相近,因為像建筑一樣,音樂把它的創(chuàng)造放在比例和結構上”。這種像構建建筑物一樣的作詩方式,雖然只有簡單的文字長短,但是它構建出來的結構美感往往存在情感張力,止于平仄以及音韻,那便要看這“文學大廈”的建設章法。徐志摩詩歌的形式多樣,其中不頂格的寫作方式便是產生視覺沖擊和音樂美感的秘訣之一,同時,它也影響著音樂的強弱程度。另外,中國古典繪畫藝術中的留白傳統在非頂格詩歌中也有全新形式的體現。相對于工整的古典格律詩,空格的出現使現代詩歌產生了頓挫感,也賦予了現代詩更靈活的形式,增添了靈動飄逸之美。
    庭院是一片靜,
    聽市謠圍抱;
    織成一地松影——
    看當頭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靜。
    ——《山中》      在漢語的文白轉化過程中,很明顯的一個改變就是語言的長度,用幾個字便能代替冗長的文言文?,F代詩歌適應了這種改變,所以產生了行與標點符號之間的不同形式。偶數行前空一格的寫法使這首詩參差錯落,如同明潔曉暢的口語一般。奇數行均為6個字,偶數行均為5個字,從字數上體現出節(jié)奏的“慢—快—慢”的律動,打破了固有的節(jié)奏范式。
          在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guī)律的強弱、長短的現象即為節(jié)奏,節(jié)奏是有變化的。在這首詩中,長串的字符傳達綿綿細雨般的慢板節(jié)奏,夾雜著深沉又漫長的情緒,如萊茵河畔的漣漪般輕柔。精簡的字符傳達歡快活潑的快板節(jié)奏,夾雜著緊湊又明朗的情緒,如剛斷奶的小馬駒般活潑。此外,徐志摩善于在順暢的旋律中添加不和諧的停頓,以給聽者在心理上造成情緒的積塞,如此詩奇偶數行之間的字數錯落以及行前空格?!渡街小肥且皇浊榫w悠揚、沉著緩慢的抒情詩??崭竦拇嬖诓粌H代表詩人情緒的轉折,還無限擴大了詩歌的審美想象空間。
          從宏觀上看,徐志摩還是一個善于把握情緒節(jié)奏的詩人?!渡街小分械乃膫€詩節(jié),第一節(jié),鬧市中凸顯寧靜的庭院給人帶來的片刻寧靜,此刻這份寧靜帶給徐志摩的感受是愉悅歡快的。第二節(jié)則進入詩人的聯想世界:明月松間照的山林是否存在“更深的靜”。詩人的思緒總是紛飛緣亂的。此刻徐志摩的思緒早已帶有思索時特有的惆悵與沉默。第三節(jié),詩人似乎從片刻的思索中找到了結果,思緒開始紛飛,筆下展現出動態(tài)的描寫,似清風攀附月光在山間流蕩。這一節(jié)較之上一節(jié),在情緒上又多了些許積極活潑的成分。然而情緒剛有起色,到了第四節(jié)又急速回落最后一節(jié),詩人想到自己愛人窗前的落葉,流露出對心上人的愛戀心緒,此刻全詩的情緒回歸平緩。詩中情感的跌宕起伏與節(jié)奏的高低轉換呈“起一落一起一落”之勢,時而昂揚歡快,時而低沉凄婉,扣人心弦,起承轉結間給予讀者深刻的審美體驗。
          徐志摩用自己的文字詮釋著詩行形式結構以及情緒節(jié)奏對詩歌音樂化的重要性。“詩歌中的這種音樂化訴求,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詩經》這種樂經中……”古代詩人或多或少都知曉音律,在作詩之余也偶爾譜寫樂譜,或為他人,或為自己而作。徐志摩扎根中國傳統詩歌藝術的土壤,奮力吸取西方現代詩歌的養(yǎng)分,創(chuàng)造那個時代“具有中國古典主義特色的現代新詩范式”。
    (摘編自周天逸《“舊”與“新”的完美融合——論徐志摩新詩文本結構》)“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舊交替之際,徐志摩的詩歌有時會文白交雜,但這并不影響其作品具有獨一無二的音樂性。
    B.在胡適提出“我手寫我口”時期,新月派憧憬、嘗試新文學的同時仍堅守詩歌的部分傳統——格律。
    C.“參差建行”的詩歌占據了徐志摩詩歌的大部分,體現了其詩歌形式多樣的特點,具有美感。
    D.詩歌中的音樂化訴求部分來源于中國古典詩歌,中國古代的詩人或多或少都知曉音律,有的也會譜寫樂譜。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徐志摩具有語言天賦,他能夠在留學期間獲得巨大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離不開他對古文創(chuàng)作規(guī)范的了解。
    B.聞一多認為詩的格律可以激發(fā)情感,格律即詩歌的音樂性問題,詩歌語言的音樂性能夠使詩歌區(qū)別于日常語言。
    C.詩歌中的空格具有一定的好處,能讓現代詩歌產生頓挫感,可以賦予現代詩更靈活的形式,增添靈動飄逸之美。
    D.徐志摩用自己的文字詮釋了詩行形式結構和情緒節(jié)奏對詩歌音樂化的重要性,創(chuàng)造了現代新詩范式。
    (3)下列選項中,對詩歌《山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中》中奇數行均為6個字,偶數行均為5個字,使這首詩參差錯落,體現出古典詩歌的節(jié)奏范式。
    B.《山中》是一首情緒悠揚、沉著緩慢的抒情詩,詩中長串的字符傳達慢板節(jié)奏,夾雜著深沉又漫長的情緒。
    C.《山中》的行前空格,是徐志摩別具匠心地在順暢的旋律中添加的停頓,給聽者在心理上造成情緒的積塞。
    D.《山中》蘊含著跌宕起伏的情感并呈現出“起一落一起一落”之勢的節(jié)奏,時而昂揚歡快,時而低沉凄婉。
    (4)作者采用哪些方法來證明觀點?請根據文本說明。
    (5)請根據文中倒數第二段中作者對《山中》情緒節(jié)奏的分析,試分析《偶然》的情緒節(jié)奏。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給我一支槍
    茹志鵑
          記得我第二次向營長要求一支槍,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們部隊過沂水,進入了魯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敵人嚴重踐踏的地方。誰見過死去的村莊么?四處沒有莊稼,村里沒有樹,聽不見狗叫,更沒有雞啼,屋上不冒煙,路上不見人。一進去,人會渾身起一層雞皮疙瘩。那個時候,那個地區(qū),就盡是這樣的“村莊”、部隊在這樣的地區(qū)作戰(zhàn),是相當艱苦的,要打仗,要行軍,要挨餓。那一天,天還沒透亮,我們進入了這樣一個村莊宿營。營部住在一個從前我們的村干部家里。這一家好像沒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個兩歲光景的孩子。房東是個大嫂,呆板著臉,給我們開門、騰地方,是歡迎我們的,可是總不開口,似乎沒有其他地區(qū)的老鄉(xiāng)那樣親熱。弄好了鋪,我便和通信員商量:我們放倒頭睡了,不吃東西不要緊;但是營長,他還要工作呢!無論如何,得設法給他弄點吃的來,我們兩個人商量來,商量去,除了找群眾想辦法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可想。于是就決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臉的房東大嫂。不用說,這任務當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沒有她的影子,炕上那個孩子倒醒了,有氣無力地哭著要娘,不用說,這又是我的任務了!于是我過去抱著她,哄著她,不到一盞茶的工夫,大嫂來了。她見我在哄孩子,好像有點高興,但不等我開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個手電筒。我把電筒交給她,同時迅速地提出了問題。她聽了,臉上什么表情也沒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沒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們上哪里?”我看她領我走出了大門。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這一帶都是我們的部隊,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東人一般稱女人的丈夫叫大爺、大哥,我想和她攀談攀談。
          她沒有回答,還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這時,東方已經露白,可望見村外是光禿禿的一片,什么人也沒有,只有村邊邊上,拱起幾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問道:“他?……”
          “犧牲了。”大嫂撮起三個指頭,在我面前搖了搖說:“一起七個。”
          “什么時候?”我這時才看見她腰上束了一條麻繩。她沒有回答,只是走,走過一盤石碾旁邊的時候,她停下了,輕輕地用腳點了點碾旁的土地說:
          “在這里,上鍘刀鍘的?!?br />      我看見,這塊土地的顏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償還。營長同志,你給我一支槍吧!
          “沒有槍!”大嫂的臉仍是呆板的,好像總結似的說了一句,接著又喃喃地說:“咱們沒有槍!沒有,手榴彈也沒有……”
          她帶我到一片被搶過、被踐踏過的黃豆地里,我們打著手電筒,尋揀著掉落在地上的黃豆。拾了有兩大把,捧回家,放在鍋里炒,大嫂一邊炒,一邊呆呆地睨著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噴香,大嫂把它盛進我們的茶缸,孩子微微張著嘴,滿懷希望地看著娘,大嫂頓了頓,就用兩個手指取出兩顆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營長面前。營長大概也知道這家房東的事,他望著茶缸,久久地沉默著。最后,他把那孩子抱過來,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黃豆一顆一顆地排在桌上,擺成了二列橫隊。他和孩子說著笑著,把豆子當作敵人,他喊著口令:“出列!”“齊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黃豆便一顆顆地走進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還不能同時咬兩顆豆子呢!她吐出一顆帶著口水的“敵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對付嘴里那一顆。
          我從來也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這樣的柔嫩,小紅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軟軟的,就連那幾顆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樣細軟無力。咬一顆豆,都需要她全神貫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氣。營長拿起“橫隊”前面的一顆大黃豆,還沒塞進孩子的嘴,突然,響起了空襲警報的號聲。天拂曉了,敵人的轟炸機嗡嗡地又出動了。村里的部隊迅速地作了防空準備,能進屋的都進屋,不能進屋的馬匹、物資,全部密密的插上樹枝。
          黃豆是黃豆,不是敵人。敵人,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就在前面,離我們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們頭頂上,他們有炸彈、機槍,有坦克、大炮,還有……鍘刀。
          營長聽到號聲,立即將孩子交給了我,把一顆已經“一二一”走出隊來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將卜殼槍轉到胸前,出去了。通訊員立即挎上槍,跟在后面。孩子信賴地靠在我懷里,圓圓的小嘴,還在挪啊挪的扭動。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貫注,眼睛擠成一條縫,才咔嚓一聲咬開了。我聞見些些黃豆夾著奶花的香味……敵機在上空盤旋,尋找著目標。
          營長啊,親愛的同志們,給我一支槍吧!哪怕是一支短槍也好,為了沂蒙山臂上的槍眼,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為了這花似的小嘴,為了幸福和理想,給我一支槍吧!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呆板”“不露笑臉”等神態(tài)表現了大嫂喪夫后的情緒,表面的麻木呆滯下凸顯的是其內心的哀痛。
    B.孩子等待炒黃豆的場景與營長喂孩子吃黃豆的場景,凸顯出戰(zhàn)爭時期條件的艱苦和軍民間的魚水情。
    C.文章圍繞找黃豆、炒黃豆、吃黃豆展開情節(jié),“黃豆”這一線索的設置讓小說的情節(jié)更加集中緊湊。
    D.小說語言帶有濃郁的抒情性,作者對“我”的行為和心理活動刻畫細致,呈現出現實主義的風格。
    (2)關于文中營長喂孩子吃黃豆的場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該場景與下文空襲警報響起時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讓讀者在比較中強烈感受到和平安寧的珍貴。
    B.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黃豆仿佛是另一場“戰(zhàn)爭”,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襯現實戰(zhàn)爭的殘酷。
    C.營長把黃豆“擺成二列橫隊”“把豆子當作敵人”“喊著口令”等細節(jié),契合人物身份和戰(zhàn)爭背景。
    D.作者對營長進行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描寫,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細膩真實,極富感染力。
    (3)文中三次呼告“給我一支槍吧”,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我”的內心活動。
    (4)茅盾先生曾評價茹志鵑戰(zhàn)爭題材小說具有獨特風格,請就本文的“獨特性”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6引用:1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剛從北門走進大明湖,就被美景驚艷:遠處的千佛山一片霧蒙蒙,湖畔的草地上是一層薄薄的白,中間的湖面上水汽氤氳,對岸的樹木與高樓變得虛虛實實、亦真亦幻。雖然沒有春的蓬勃,沒有夏的熱烈,沒有秋的多彩,(①)。如鏡的水,枯柳殘荷,加上幾座朱梁畫棟的樓閣,自成格調。漫步湖畔,眼前的風景宛若一幅淡淡的,水墨畫——遠處起伏的山構成了柔軟的線條,湖面的薄霧則是恰到好處的留白。
          缺少文化底蘊的景觀即使能給人心靈的震撼,也是短暫的,真正能觸動人心的,還是文化。的確如此,(②)這里自古以來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晏公廟紀念著“齊天賢相”晏子,南豐祠訴說著曾鞏任齊州知州時為濟南百姓做的好事,稼軒祠吟詠著辛棄疾報效國家、收復失地的豪邁情懷與人格魅力,秋柳園見證了王漁洋在大明湖畔寫下轟動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而此時,這些留下無數歷史記憶的建筑,已完美融入北國的雪景中,在惟余莽莽的天地間默默不語。是雪增添了大明湖的厚重感,讓穿行在屋宇之間的人們倍覺自己的渺小。我們不僅要對自然心生敬畏,(③)。
    (1)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B.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C.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D.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2)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都不超過15個字。

    組卷:2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青春無非是兩個動作,一個是類似體能動作“引體向上”,一個是類似戰(zhàn)術動作“低姿匍匐”。青春本來的屬性是向上的,可以熱烈,可以張揚,可以逆風飛翔,可以破障奔跑。有時青春又可以是蟄伏的,可以是蓄勢待發(fā)的,可以是韜光養(yǎng)晦的,貼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敘述性或議論性文章,體現你的發(fā)現、感悟與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2引用:15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