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1課 醉翁亭記》2021年同步練習卷(3)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積累運用
-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125引用:2難度:0.8 -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484引用:2難度:0.9 -
3.與“宴酣之樂”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組卷:191引用:1難度:0.8 -
4.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對偶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h2>
組卷:351引用:2難度:0.8 -
5.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130引用:4難度:0.8
三、課外閱讀
-
1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
子瞻①遷②于齊安,廬于江上?!粲嗌倌?,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為之悵然移日。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適意④為悅。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蘇轍《武昌九曲亭記》
【注】①子瞻:蘇軾的字。②遷:貶謫。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適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1)請為加點詞語選擇恰當?shù)倪x項。加點詞 詞義選項 選擇 子瞻遷于齊安 A.達于漢陰 B.行者休于樹 C.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酌水而飲之 A.人不知而不慍 B.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C.中峨冠而多髯者 為之悵然移日 A.教然后知困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不以為然 逍遙泉石之上 A.何陋之有 B.無絲竹之亂耳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譬 之 飲 食 雜 陳 于 前 要 之 一 飽 而 同 委 于 臭 腐。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4)甲乙兩文中“太守之樂”和“子瞻之樂”一樣嗎?請簡要分析。組卷:69引用:3難度:0.5 -
15.請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甲]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節(jié)選自酈道元《三峽》)[乙]二十六日。發(fā)大溪口,入瞿唐峽。兩壁對聳,上入霄漢,其平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然。水已落,峽中平如油盎①。過圣姥泉,蓋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則泉出,屢呼則屢出。晚至瞿唐關,唐故夔州,與白帝城相連。關西門正對灔澦堆③。堆,碎石積成,出水數(shù)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漲時,水又高於堆數(shù)十丈?!?br />(節(jié)選自陸游《入蜀記》)[注]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縫。③灔澦堆:在瞿塘峽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①沿溯阻絕 沿: ②不以疾也 疾: ③發(fā)大溪口 發(fā): ④仰視天如匹練然 如……然: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人大呼于旁則泉出,屢呼則屢出。
(3)[乙]文段寫出了江水相對于灔澦堆在不同季節(jié)水位的高低變化:作者到瞿塘關時,
(4)[甲][乙]兩個文段都描寫了三峽的山,畫線句子分別突出了山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組卷:1320引用:5難度:0.5